考古调查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考古调查
临夏市枹罕金代砖室墓清理简报

临夏州博物馆


一九九○年十一月底,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村农民王银福在地中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前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掘。

清理前墓顶有轻微的破坏,顶部距地表约1.6米。

一、墓葬形制

此墓为仿木结构的八边形覆顶式砖雕单室墓,用灰色条砖错缝平砌,墓向北偏东50°。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8米,东西宽2.03米。墓内有淤土及淤泥厚约1.4米。墓底用方砖相错平铺而成。室内置三棺,棺木虽已腐朽了,但遗留有木板痕迹,据板灰测定,两边棺长1.8米左右,中间棺长约1.3米左右,棺中骨架基本完好,中间一骨架葬式为盘腿坐式,两边骨架均为侧身直肢枕臂葬,头西,脚东,中间骨架脸朝东,经专家分析鉴定,正中骨架为男性,约五十岁左右,两边为女性,其中左边年龄约四十多岁,而右边不足三十岁,可能是一妻一妾合葬墓。男性骨架头部左侧和棺木顶部各放置有一件灰陶罐,在盘坐交叉的骨架两腿之中放置有玛瑙珠,左侧女性头部置有铜簪、颈部有珠子,右侧女性的头部置有一铜钗。

东壁用灰色条砖错缝平砌,中间开有墓门,墓门上部用两块灰色条砖斜砌,墓门进深30、宽62厘米,高1.42米。南壁底部二层灰色条砖之上,镶嵌有一层花卉方砖,其上又有一层条砖,其上立六组斗拱,斗拱之上砌出人物、门窗砖雕,之上亦为一层灰色条砖,再上镶嵌一层花卉砖雕,每块条砖之间以短柱分隔,正中的一块条砖上刻有“息真” 二字,其上又用一层灰色条砖,束腰处镶嵌有两块花卉砖。

东南两壁接壤处砌出转角斗拱,南壁中部砌有三组斗拱,斗拱之上是飞椽和滴水,其上中部用五块条砖砌成一组人字形屋顶,左右用灰色条砖相错砌筑。北壁与南壁相对称,在与南壁“息真”相对处的雕砖上刻有“返神”二字。 西壁底部用灰色条砖叠砌,之上镶嵌有一层花卉条砖,其上砌出六组半朵斗栱,斗栱之上为滴水,之上中部为壁龛,左右各镶嵌有一幅人物图砖雕。壁龛上部两侧压二块花卉砖雕,中部镶嵌两幅动物图砖雕。与南壁结壤处,砌有两大半朵转角斗拱,之上用两块灰色条砖,其上中部砌有三组斗拱,斗拱之上用一层灰色条砖,之上为飞掾,滴水,其上用一层条砖作分隔,之上又砌出飞椽,滴水和人字形屋脊,形成重檐结构,左右用条砖相错而砌。从滴水开始,墓壁四角起券成弧形,逐渐内收,墓顶部砌为八边形,有八页抹角砖,镶嵌在一端削成吊钟状的大块砖榫卯里,这八页砖上刻有“大定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捱等为父母修营砖堂一所”二十四个字,其上用平砖内叠涩宆隆顶,顶盖为一块直径30厘米的八边形抹角砖,其中心有一穿孔,可能是用于悬挂铜镜的,

二、砖雕

墓室四壁镶嵌有许多花卉、动物和人物图案的砖雕。砖雕分长方形和方形两种。

长方形砖雕,分别嵌在墓室下部的须弥座束腰部位。图案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其内容多为人物、花卉等,主要有:

四壁中部镶嵌有7幅侍女图,其形象为:

侍女图1,雕刻一女子,头挽高髻,左手扶于门内,半身在门外,似向外探视之态;

侍女图2,一女子头挽高髻,立于幔帐内,身着长衫,两手棒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侍女图3,一女子头挽高髻,身着长衫,驾云抱琴,似奏乐之态。

侍女图4,一女子头挽高髻,身着长衫,两手抱于胸前,下身隐于云雾之中,似腾云驾雾之状。

侍女图5,一女子,头披长巾,身着长衫,身微右侧,左手下垂,右手抚脸,隐入土墩之后,似做啼哭之样。

侍女图6,一女子头挽高髻,身着长衫,立于幔帐内,两手端食物盘,似服侍人之样。

侍女图7,见一女子,端立于垂帐之内,头披重巾,身着长衫双手合十,似做祈祷之样。

三、随葬品

灰陶罐1,小口,卷沿,圆鼓腹,平底,腹部有弦纹。口径10.5、腹径27.7、底径10、高18.5厘米。

器盖一件,高12、直径9.7厘米。

灰陶罐2,小口,卷沿,圆鼓腹,平底。腹部有弦纹。口径8.5、腹径18.9、底径10.7、高16.7厘米,腹裂。

灰陶瓶一件,小口(残),卷唇,短颈,鼓腹,平底。口径7.5、高18.4、腹径16.7、底径8厘米。

料珠,8件,其中红色料珠5个,绿色料珠2个,白色料珠1个。

铜钗一件,黄铜质地,细长,锻成扁形,正中弯曲而成,长14.9厘米。

铜簪一件,青铜质地,细长,正中弯曲而成,长16厘米。

四、结语

此墓整体建筑结构紧凑,精巧玲珑,从墓砖文字可知,这是一座金代墓,距今800多年。墓中砖雕艺术优美,葬式比较特殊,而且纪年明确,无疑对研究金代历史和同时期古墓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

                                 清理:李成瑞  李红光

                                 执笔:李成瑞  李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