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研究
苏娜:从史前二次葬谈原始先民对灵魂的认识

从史前二次葬谈原始先民对灵魂的认识


苏  娜


内容摘要:二次葬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史前时期的一种葬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灵魂的认识,本文通过二次葬这一葬俗,就史前时期原始先民对灵魂的认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史前   二次葬  灵魂认识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史前时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原始先民普遍存在着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即便人死亡,也只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却不灭。因此,人们将这种意识行为表现在丧葬习俗上,特别是二次葬中,突出体现于如何安置死者灵魂。这种丧葬习俗是人类特定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社会关系最集中、最生动的表现,凝聚了古人的对灵魂的认识,从而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生产力和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这对于研究史前时期人类的意识形态、洞察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次葬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史前时期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埋葬方式,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等名称。二次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认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乃至社会组织状况,是研究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的二次葬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20世纪80 年代前期,学术界普遍认为,二次葬成为一种葬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段,我国南北方均已经出现了二次葬。二次葬从形式上来看有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葬、一次与二次混合的多人合葬等,但一般以单人二次葬和多人二次葬为主。这两类葬式中由于葬坑形制及葬具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1、竖穴土坑葬(照1)。竖穴土坑葬是采用最多的一种葬式。死者直接被安置在挖掘的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土坑内,坑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单人葬一般较窄小,恰好容下一副骨架。个别单人二次葬者的墓坑较大,且有二层台。在一些单人二次葬尸骨上发现有席子痕迹,说明下葬时用席子包裹。二人以上的多人合葬土坑墓,分单坑合葬和大坑套小坑合葬两种。单坑合葬墓一般依安葬人数的多少挖一个适当的土坑,将尸骨直接葬入;大坑套小坑合葬墓是在挖掘一个较大的墓坑后,又在坑内挖出一个到数个相对较小的坑,将尸骨安葬其中。

image088.jpg

照1 竖穴土坑葬

2、木棺葬(照2)。这种葬式用木棺、木框、木垫板或以圆树干挖

成的独木棺等为葬具,装敛骨架二次入葬。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而木棺二次葬主要盛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西北甘青地区,这里的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以及后来的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都普遍存在木棺二次葬,以青海柳湾的马家窑文化二次葬为例,其葬具与一次葬葬具相同,木葬具分为吊头木棺、长方形木棺、独木棺与垫板等四种。到齐家文化时期,二次葬主要使用独木棺。

image090.jpg

照2 木棺葬

3、瓮葬(照3)。是以陶容器为葬具的二次葬,有单人一瓮的,也有二人合瓮的,还有几十、上百个瓮葬组成的合葬墓。瓮葬中用做葬具的陶器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瓮之外,常见的还有罐、缸、鼎、钵等等。瓮葬往往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陶容器扣合而成,一些相扣合的陶器底部,钻有供灵魂出入的小孔。二次葬流行初期所使用的葬具陶器都是实用器,以后发展为专门烧制的冥器。

 image092.jpg

照3 瓮棺葬

4、石棺葬(照4)。这种墓葬的共同特点是用石块或石板构筑成石棺椁或垒砌成较大的石室。因石棺室的大小不等,其中安放二次葬骨的数量也不等。就形制而言,石棺二次葬可大致分为石棺墓和大石墓两种。其中石棺墓的延用时间最长,而大石墓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基本上都是多人二次合葬,每墓入葬数人至百余人不等。

image094.jpg

照4 石棺葬

史前二次葬一般处理尸体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先将死者进行一次土葬或放置一处,待尸体腐烂后再作第二次埋葬。第二种,先将尸体火化,然后进行二次埋葬,这在马家窑文化中很常见。第三种,挖出已经埋葬的尸体,对尸骨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就地扰乱,然后重新埋葬,为简易的或变体的二次葬。这种形式的二次葬尸骨大体未动,但肢骨缺少或肋骨被扰乱,部分骨骼错位。这种二次葬在西北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墓地中屡见不鲜,有些把一次葬墓挖开扰乱后,还要将棺木尸骨焚烧。

 二次葬骨骼的安葬姿势主要为仰身直肢式和堆骨式,仰身直肢式多见于单人二次葬;多人仰身直肢式一般都分若干个体成排安葬,也有成排迭层安葬的。堆骨式也被人称为叠骨葬,是二次葬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安葬形式。一般是将肢体骨集中放置在头骨周围。另外 ,二次扰乱葬中全部或部分尸骨被破坏的情况,也应属特殊的二次葬。

 史前二次葬这一独特的葬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灵魂的认识。在生产力极端低下、思维能力有限的史前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风雨雷电、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难以理解也无法抗拒,认知能力不足,往往把万物都被当做有灵性的东西对待,也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并存的,肉体只是短暂的存在,而灵魂却可以长存,因此对逝者很重视,认为他们死后灵魂可以重返人间,庇佑后代,从而出现了对死者的安葬习俗,对祖先加以崇拜,这就逐渐形成了灵魂不灭的思想,引出最初的丧葬观念和习俗,继而在一次葬的基础上出现了二次葬,人们把死去的亲人埋在居住地附近,当进行迁移时,将死者的尸骨挖出,拾其骨进行二次埋葬,让亲人继续与自己同住,相信死去亲人的灵魂有保护家族的神秘力量。这就符合了中国的孝道,在这种忠孝观念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厚葬制度。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史前社会二次葬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意识中灵魂不灭的信仰,成为原始部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原始部族神化了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关于身体和精神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成为人类自然状态的一种精神表现。


参考文献

祁英民,贾格年《浅谈原始社会的二次丧葬习俗》,《商洛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0卷,第1期

孔又专《万物有灵论与原始宗教观念——读泰勒<原始文化>散扎》,《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1年06期

张锴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01期

摘录自《临夏遗产》(201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