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研究
马彩霞:浅议“回纹”的发展与演变

浅议“回纹”的发展与演变

马彩霞


内容摘要:回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古老的抽象纹样之一,本文对其发展的脉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回纹来历、存在意义、构成样式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对回纹的构成特征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马厂类型彩陶  回纹  演变

   

一、马厂类型彩陶

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结束后,马家窑文化进入马厂类型,分两支继续发展:一支以青海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此支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

马厂类型彩陶分为早、中、晚三期。马厂类型早期陶器组合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某些因素和半山陶器颇相类似。马厂类型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马厂类型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马厂类型的彩陶,是继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之后,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创造境界的十分珍贵的远古艺术彩陶。

马厂类型彩陶器型种类繁多,主要有壶、瓶、罐、碗、盆、杯等,以瓶和罐的数量为最多。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的筒状杯。马厂类型彩陶的造型特点更像一个圆球体向下延伸出底部,马厂类型彩陶的最大直径一般在腰部。

马厂类型彩陶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漩涡纹、波折纹、回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以及回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锯齿纹消失,前期承接半山类型的双彩四圈纹,后期出现蛙纹及变体蛙纹。马厂类型彩陶的绘画特点是:粗犷、豪放、大胆、雄浑,类似于写意画形式,而漩涡纹与回纹都是与水的漩涡状及其相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厂彩陶的绘画是中国写意画的源头。 


二、“回纹”演变史浅析

“回纹”的寓意是富贵不断头。“回”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之形”。回转之形,古文学家认为,水的漩涡形态即与回纹的构成形式相同,都呈现出一种向心回旋的框架结构。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看,“回”的造字方式也是模仿自然并简化形态进行意象表达,这种意象审美最终串联起来,既赋予了回纹言简意赅的涵义,也以小见大地体现了中国造物的来龙去脉。

从回纹样式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纹样的不同构成形式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新石器时代漩涡纹与回纹的联系。从回纹的结构来看,其样式最早可以归结到形态与之及其相似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漩涡纹(图1)漩涡纹的出现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先民们对水的漩涡这一具象形态进行观察后将其抽象演变而来的,回纹与漩涡纹实际上是远古先民们表达对水的一种原始图腾崇拜,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盼与善美情怀,漩涡纹源自远古人类在观察自然界中水的时候,发现水流的漩涡状态而产生的;有趣的是从考古资料中显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看到由连续回旋状的线条组成的漩涡纹装饰。漩涡纹从我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到西伯利亚马尔他遗址,以及现存的古埃及壁画及古希腊艺术品上屡屡出现,而在远古时代并不存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什么会有如此巧合的纹样构成出现呢?这是因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孕育在水源充沛的地区。东、西方文明都出现了漩涡纹这一形态的装饰可以充分证明,漩涡纹的出现是源于远古人类对水的崇拜,随着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象形感受和造型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漩涡纹构成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几何纹饰——回纹(图2)(图3),这也是纹样历史的必然。

        

                        照1 双耳四鋬彩陶瓮         照2 回纹双耳彩陶罐                  照3

“回纹”滥觞于新石器时代(图3),但真正广泛使用是在商周时期,那时候的青铜器、陶器大量使用这一纹饰。回纹的简朴凝练正迎合了青铜一类礼器的庄严、厚重之感,也由最初的单一形态衍生出几种变体,如曲折样式、三角样式、钩连样式等。回纹还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装饰纹样,青铜器上的回纹身影一般出现在青铜器颈、腹、足等位置,做为地纹来烘托主纹,也有直接用回纹做主要装饰纹样单独出现在器物的颈部和足部位置的情况。到了商末周初,由回纹产生的丰富变化形成几种变体的新型装饰纹样,如曲折样式、三角样式、钩连样式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然继续沿用回纹,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世俗的审美心理有了新的需求,回纹又开始衍生出菱形和方形样式,做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排列,并开始使用金银丝或者金银片进行镶嵌装饰。

到了汉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创新和运用,笨重的青铜器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漆器、彩陶开始流行,而回纹,也随着青铜器的淡出从主流装饰地位上逐渐隐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唐代人的审美与前朝相比发生了较大转变,浓郁艳丽的宝相花纹、缠枝莲等花草纹饰大行其道,于是回纹当了二百多年的配角。

及至宋代,统治者提倡复古,理学独大,审美上不再偏好唐代的富丽堂皇和繁复,而像回纹这类的几何纹样,规则有序又富于理性的结构特点符合了当时宋人重理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宋代理学的心理诉求,在这种历史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回纹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开始流行起来,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纹饰之一。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到了强弩之末,时代的风起云涌让统治者感到焦虑,八股钳制思想,扼杀新生事物,此时的回纹政治意义愈发明显:规则有序、更加程式化。这一时期继承了宋代的各类回纹样式,而且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明清遗留下的家具、瓷器、刺绣和建筑装饰上我们处处可以发现回纹的身影。

回纹凭借其简约婉转的美,经过上百年的洗礼而长存了下来。到了现代,回纹作为装饰作用还是不断的出现在各个地方。

 

三、结语

总上所述回纹其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方法决定了回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在简洁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回纹的演变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思想。对回纹构成形式的能指特点和承载的所指内涵的研究,可从中窥视出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美学理念,能更好地解读传统装饰纹样语言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内涵。无论是形象的演化,还是命运的波转起伏,它印证着审美在历史进程中的嬗变,这种嬗变或依附不同时期的纯粹美学观,或由于政治需要而被“贬谪”或“委以重用”,当被放大后,它变成了一个可供社会化探讨的符号。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造型艺术,更上升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符号。

 

 


参考文献:

[1]谷锦秋.“雕漆八仙庆寿圆盒”吉祥图案试析[J].文物世界.

[2]刘伟.浅谈回形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3]徐雯. 云纹的演绎与发展——中国传统装饰研究片断[J].饰  

[4]施慧. 我国古代旋涡纹饰初探 [J]. 新美术,1983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