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调查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考古调查
甘肃康乐县边家林新石器时代墓地清理简报(下部)

  图二六 Ⅲ式单耳罐          图二七 Ⅱ式陶罐     

Ⅰ式2件。侈口,束颈,圆腹,平底。素面。M9:3,高11.6、口径9、底径6厘米(图二五:1)。          

Ⅱ式2件。形似Ⅰ式,扁鼓腹下部微内弧,平底略凹。M11:4,口沿锯齿状,通体饰锯齿堆纹。高10、口径8.9厘米(图二五:2)。

Ⅲ式1件(M8:2)。器形与Ⅱ式相似,圆腹,平底较大。口沿锯齿状,腹上部饰斜线形锯齿堆纹,下部有两周平行附加纹。高7.2、口径7.1厘米(图二五:3;二六)。

罐 8件,分4式。Ⅰ式2件。侈口,束颈,圆腹,平底略凹。M12:1锯齿状口沿,肩腹部饰四周平行锯齿状附加堆纹,近口沿处有对称附加堆纹。高7.5、口径6.8厘米(图二五:8;二七)。Ⅱ式2件。器形似Ⅰ式,颈较高,鼓腹。M3:4肩部饰斜锯齿状附加堆纹,附二装饰性桥形耳。高10、口径9、底径8.2厘米(图版陆:3;图二五:9)。Ⅲ式3件。敞口,双唇,口沿呈锯齿状,束颈,鼓腹,平底。M10:1肩部为锯齿状折线附加堆纹,腹部饰平行锯齿状附加堆纹。高17.2、口径12.1厘米(图二五:11)。Ⅳ式1件(标本31:69)。器形与Ⅲ式相似,唯肩、口沿处有双耳。纹饰与Ⅲ式同。高8.1、口径7.3、底径6.2厘米(图二五:5)。

大口罐 3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M7:2最大腹径偏下、颈下有二装饰性小扁耳。素面。高8.5、口径7.8、底径8.4厘米(图二五:6)。M2:1双唇,口沿呈锯齿状,最大腹径偏下,腹部附双耳,素面。高7.7、口径7.8厘米。M10:3­最大腹径在中部,腹中部附二环耳。素面。高11.6、底径8厘米(图二五:4;)。

带流罐 2件。标本31:1敛口,肩部有单耳和短流,鼓腹,最大腹径偏上,平底。口沿为小锯齿状,腹饰小锯齿状附加堆纹,高10.5、口径5.9、底径8厘米。标本31:80器形较矮,形状同上。高5.3,口径5、底径7.2厘米。

钵 1件(M9:4)。口微敛、深弧腹,平底。素面,泥质红陶。高13、口径21.3厘米(图二五:10)。

盆 1件(M5:3)。泥质灰陶。敞口,沿外折,平唇,直腹下部弧收,平底。素面。高12.7、口径25.9厘米(图二五:7)。

(二)石器

共24件,器种有斧、铲、凿、锛、刀等。

斧 3件。深灰色板岩。长梯形,横截面扁圆,双面弧刀。磨制。M5:5长17.2、宽7.1厘米(图二八:1)。M7:6长13、宽6.6厘米(图三一:2)。M11:6长12.8、宽5.9厘米(图二八:3)。                        

图二八 石器

1-3.斧(M5:5  M7: 6  M11:6) 4、Ⅰ式铲(M17:2)5、8、凿(M5:6 M17: 3)6、刀(M5:8)7、锛(M11:5) 9、Ⅱ式铲(M5:7) 10 Ⅳ式铲(M7:5) 11、Ⅲ式铲(标本3:3)(4、9为1/6),6、11约为1/3,余均为1/4)

铲 6件,分4式。Ⅰ式2件。深灰色板岩。长梯形,截面扁平,弧刀。M17:2长23、刃宽5.2厘米(图二八:4)。Ⅱ式2件。深灰色板岩。长条形,弧刃,刃部锋利,柄部两面均有未钻透的凹窝。M5:7长23.4、刃宽3.9厘米(图二八:9)。Ⅲ式1件(M3:3)。深灰色板岩。长梯形,弧刃近直。长17、刃宽5.1厘米(图二八:11)。Ⅳ式1件(M7:5)。黑耀岩,通体磨光。长梯形,截面扁平,宽直刀,近柄处有1穿孔。长21、刃宽5.7厘米。(图二八:10)。

凿 3件。长条形,截面扁平或略弧,窄刃。M17:3深灰色板岩,打磨而成。长16.1、刃宽4.8厘米。(图二八:8)。M5:6黑耀岩,通体磨光。长11.6、刃宽3.2厘米(图二八:5)。

锛 1件(M11:5)。近长梯形,截面扁平,单面弧斜刀。打磨而成。长9.8、刃宽5.3厘米(图二八:7)。

磨石 3件。均为红色砂岩石。M11:7为不规则形,石面呈凹形。长10.6、宽6.5厘米。

锥形器 1件(M7:7)。深灰色板岩,磨制而成。残长21.1、直径4.2厘米。

石核 1件(M5:11)。石英岩。不规则椭圆形,有打制痕迹。直径0.7厘米。

石英片 5件。有长条形、三棱形、扁圆形,刃部均锋利。M5:6长2.8、宽0.5厘米。

刀 1件(M5:8)。残,长方形,有穿孔,两刀面。残长3.4、宽2厘米(图二八:6)。

(三)骨器

棒形器 1件(M7:12)。用兽骨磨制成。长条形,扁平,弧刀。长18.4、宽1.2厘米(图二九:5)。

针 1件(M14:2)。圆锥体,尖端锋利,上部残。残长3、上端直径0.2厘米(图二九

锥 1件(M7:4)。扁平。长16.6、两宽1.3厘米(图二九:8)。

凿 1件(M5:13)。四棱形,打磨而成,刃部锋利,上端较宽,并有打残痕迹。残长9.7、刃宽0.7厘米(图二九:1)。

               

                       图二十九

1、骨凿(M5:13)2、绿松石珠(M16:3)3、骨针(M14:2)4、绿松石片(M7:11)

5、棒形器(M7:12)6、骨梳(M13:1)7、骨笄(M5:5)8、骨锥(M5:13)(1、5、8均为1/4),余均为1/2)

梳 1件(M13:1)。由5齿组成,齿残。长4.8、宽2.7厘米(图二九:6)。

(四)装饰品

骨笄 5件。(M5:5)两端呈锥形。长6.5厘米(图二九:7)。

绿松石珠 1件(M16:3)。管状圆柱形。长1.8、外径0.9、孔径0.2厘米(图二九:2)。

绿松石片 1件(M7:11)。长方形,一端有孔。长2.3、宽1.2、厚0.2厘米。出土于头骨之下耳部(图二九:4)。

颜料 1块(M17:5)。红色。

骨珠 880件。分别出土于5座墓。由空心骨管截制而成。外径0.4、孔径0.2、长0.2—0.4厘米。

三、几点认识

1.边家林墓地发现捡骨葬、扰乱葬、侧身屈肢葬3种葬式,各类葬式存在不同的器物组合,同类器物在不同的组合中所占比例不同,纹饰也有所变化,这为研究该墓地文化的早晚关系提供了依据。8座捡骨墓葬中,除M8外均出土Ⅰ、Ⅱ、Ⅲ式彩陶壶,Ⅰ式彩陶罐,Ⅰ式夹砂粗陶罐,Ⅰ、Ⅱ、Ⅲ式彩陶瓶,Ⅰ式彩陶盆和钵等器物。这类共存器物在兰州市牟家坪、永靖县青和、广河县西坪等半山类型遗址中较少见,且与半山类型的同类器物差别较大,而与原列为马家窑类型晚期的同类器物相似。如Ⅰ式壶(标本31:110)与兰州柳沟①马家窑类型晚期同类器,Ⅰ单式耳彩陶瓶(M12:6)与永靖县井泉七十亩地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瓶,Ⅰ式彩陶罐(标本31:41)与陇西吕家坪②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罐相同。由此推断,此类葬式及器物属边家林墓地文化内涵早期遗存。7座扰乱墓葬中,仅M7­随葬品中有Ⅰ式夹砂罐、Ⅱ式彩陶瓶,其余均出土Ⅳ式彩陶壶,Ⅱ、Ⅲ式彩陶罐,Ⅱ、Ⅲ式夹砂罐,Ⅳ式瓶等。这类器物不见于捡骨墓葬,并与其同类器物有明显和变化和区别。壶颈较细直,器形较高,红彩比例增大,穿孔的鸡冠形小附耳较为普遍。纹饰上,壶、瓶的颈部开始出现上、下两层图案。这类葬式和器物与兰州花寨子③下层遗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如Ⅳ式彩陶壶(M3:2)与后者Ⅱ式彩陶壶(标本28:7),Ⅲ式夹砂粗陶罐与后者Ⅰ式粗陶罐(标本28:6),两者的Ⅱ式单耳罐均相同。从以上比较可知,此类葬式及器物属边家林中期遗存。2座侧身屈肢葬墓,出土的彩陶器有Ⅲ式罐、Ⅱ式单耳罐,Ⅱ、Ⅲ式盆、Ⅴ式瓶,夹砂陶器有Ⅱ式罐等。黑、红二彩器物增多,红彩呈紫红,纹饰趋向繁密、富丽,锯齿状附加堆纹较普遍。据此认为,此类葬式及器物属边家林晚期遗存。

2、在8座捡骨墓葬中,7座随葬有生活用具,2座随葬生产工具。7座扰乱墓葬中,5座随葬生活用具,3座随葬生产工具。2座侧身屈肢葬墓均有生活用具,1座随葬生产工具。扰乱葬和侧身屈肢葬中随葬生产工具的比例增大,这说明中、晚期对生产的日益重视或生产趋向发展。

3、男性随葬品较多,且多随葬生产工具;而女性随葬品较少,生产工具仅为骨针和陶纺轮。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已属父系社会,男性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4、从M1出土的一件残盆上的对称穿孔修复的痕迹看,这些随葬器物是实用器,而非明器。

5、边家林彩陶的绘画艺术直接承袭了马家窑类型晚期的饰彩风格。彩陶图案布局和谐,纹饰富于变化,用相错、重置、间镶等手法,具有娴熟的绘画技艺,在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也为半山类型彩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边家林墓地出土器物既不同于马家窑类型,又区别于半山类型。但其文化内涵既承袭了马家窑类型风格,又孕育了半山类型的特征,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因而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应为: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执笔:田毓璋  石龙

                    绘图:李成端  毛文秀

             &